![]() |
陳韻如│《Starry Starry Night》 2010 |
在國際間交流數位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在駐地過程中創作、展覽,以自身的經驗結合異地生活的感受,捕捉當下對社會議題,甚至身體觸覺最敏銳的一端,將數位的經驗與技術導入。今年三月駐村德國的媒體藝術家陳韻如,新作「Starry Starry Night」,使用網路串起地域、時間性的互動,透過藝術創作為環境發聲,喚起人們對環境的省思;駐村法國里昂的台灣科技藝術家黃致傑則提出「聽覺生物基礎」(LBSkeleton Lite) 新作;來自德國的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 作品「鬚空間」(Whiskers in Space) 則關於傾聽、聲響與草地。
透過與時事的結合,數位用它的方法述說世界的人情冷暖。陳韻如的「Starry Starry Night」由五顆球型裝置構成,以中、英、法、德及日五國語言,分別呈現於五顆球型裝置,象徵著全球五大洲,透過程式碼自動產生器(Google AJAX Search API)即時擷取全球環境議題新聞、部落格及論壇,當搜尋到環境的負面消息時,如地球暖化、洪水、旱災、颶風和地震等,球型裝置會不斷地充氣膨脹,象徵地球的承載量愈來愈重,直到關心及宣導活動如節能減碳、綠能產業和替代能源等新聞出現時,裝置便開始排出氣體,代表承載量的減輕及釋放。
![]() |
![]() |
左圖:Guillaume Marmin、Philippe Gordiani、楊怡萍│《Around the Island》 2010 右圖:黃致傑│《LBSkeleton Lite》 2010 |
世界上發生的事件與風景,往往極具情感性,很容易令人油生想像與自我投射。法國來台駐村的藝術家吉雍.曼明 (Guillaume Marmin) 與菲利浦.喬地尼 (Philippe Gordiani)、楊怡萍,創作看起來很像程式化島嶼的多媒體裝置「環島」(Around the Island),圖片和聲音直接取自台灣風景,經過重製,呈現一種印象派製圖,讓觀者在欣賞之餘可「修改」其中的環境,他們將這些媒體並列排放,所展露的美學、韻律圖像,具有在地共同的情感和感官價值。
![]() |
Kerstin Ergenzinger│《Whiskers in Space》2010
|
在一種自然互動的方法中,運用迷你氣壓缸、益智模型玩具的組合結構、微型控制器、光敏感測元件、燈泡製成的的 LBSkeleton,以預設的互動方式,與弦樂彈奏產生互動,透過不同的音調、撥絃的節奏與強度,引導 LBSkeleton 這件具有自主性的行為,是一件能表現聲音的機械性裝置,產生肢體律動與光線氣氛的變化,使觀眾能聆賞並「看見」音樂,藝術家黃致傑形容這件作品好比吹笛人與蛇之間的互動,透過音樂的旋律、節奏、強度,直接引發舒緩的肌肉動作或是刺激性的反射行為。
在可思汀‧艾葛琴(Kerstin Ergenzinger)的作品「鬚空間」(Whiskers in Space)裡,她想試圖探討人類所處位置,在本質上的不確定性,藉由將外觀如鬚的動力與反應裝置,連接到房間裡的精密氣流感應器,這些「觸鬚」吸收並接納了細微聲響作為它們的動力來源,變成緊張狀態,進而適應、並反映出氣流的改變。在此同時,這機械裝置的動作將接收到的刺激反映給當下的周遭環境,造成裝置在回饋與反應之間轉變,整個場域也會因外在音源及風的影響而變化。在聆聽的過程,聲源傳達到物體後不是霎然停止,而是讓物體得到一種細微的動力來源,並在一來一往中,給予觀者充滿思考性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