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車體架構的有機設計美學

 

 

 

 

Mercedes-Benz「interior sculpture Aesthetics No. 2」車體內部設計源自於魟魚形體的模擬。

從分析動物和花朵等生物體細胞、外形的過程中,足以解讀出生命為適應環境,而充滿智慧的形態演化。設計師在當代的有機設計中,汲取不純粹只是模仿自然的概念,而是運用生命體錯縱複雜的構成元素,並倚靠現代數位科技的輔助,學習生命體之組織和形態,改變機械的基礎構造,作符合當代科技發展和舒適度的調整;於2011年美國底特律舉辦的北美國際車展,Mercedes-Benz「 interior sculpture Aesthetics No. 2」即試圖突破過去技術和外形等的限制,以魟魚形狀作車體架構的發想來源,可見其當代有機設計和工業汽車結合的思維落實。

 

Mercedes-Benz「interior sculpture Aesthetics No. 2」車體內部手繪草稿圖,呈現如動物骨骸造型的有機設計。

設計團隊以形隨機能的有機概念,對應到汽車整體架構的設計上,透過觀察魟魚在水中前進的動作,構思出此設計流線的架構造型,並透過液態金屬堅固質材,和均勻的象牙白色彩等元素的選用,嘗試讓機械在根據不改變周遭環境的條件下,讓每一設計層面與自然環境作適當的平衡協調,汽車工業設計的外型,因此被修飾得更為柔和,對於融入環境與使用者都進一步表達友善。

 

當代設計除了對於造型設計的精益求精,在功能層面更進而在有機設計的探討和發展中開拓未來設計的理想,例如根據沙漠或峽谷的樣貌,來尋找靈感的此車座設計,輔以運用航空工程的建造理論,設計一宛如魟魚魚鰭的車座,從內打造順應汽車行駛時的氣流方向,同時留意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加強使用者入座時的舒適度。

 

Mercedes-Benz「interior sculpture Aesthetics No. 2」各細節手繪草稿圖發表。

具備長寬高分別為5.6 x 1.83 x 2.6公尺的整體車體架構,則藉由儀錶板的接合,連結起魟魚魚鰭狀的車身和噴射引擎,整體框架以流線的金屬拱門所組織而成,呈現生物體裡血液循環系統的意象,中間如脊柱的骨骸構造為支撐車體身形的重要環節。透過模擬與觀察原始自然生物體的樣貌及生命構成元素,車體呈現完整的仿生命架構,在內部建造一座穩固的架身,於外足以解決適應不同環境時,所帶來不穩定的機件移動、適應速度等問題,並且引導使用者在視覺和觸覺不同的感官層次體驗。

 

有機設計的理想,讓汽車工業的設計發展,具備嶄新思考的能量方向,在車體架構、外形修飾、色彩應用上都趨於符合自然的形貌,在感知的訴求中表現科技機械裡應外合的演化適應,達到現代汽車與外在環境共融的相處之道。

 

 

 

 

 

科技之所以如此進步 大自然的生物也貢獻了許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zuacd101 的頭像
    yzuacd101

    全新開始小西組

    yzuacd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