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93798433.jpg taiwanarch04.jpg

 好一陣子就看到這個看起來詭異的房子,附近有一些田,而居然在大賣場的旁邊存活著,我覺得非常好奇,似乎有其獨特的議題,感覺對都市生活抗爭,我覺得蠻有趣的,同時也是之前明日博物館的展覽作品之一(被歸類為地景藝術)

我喜歡晴耕雨讀的概念生活,但我著實得沒有克制力可以達成,看來大家的都市並真的很深,連為自己料理一頓餐都嫌麻煩,更不用說要親自收割原料和食物,自食其力

作者簡介:

auth-00009.jpg 

林銓居,1963年生,台北縣人。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藝術史碩士結業文憑,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MFA- Interdisciplinary Arts)。曾任職《典藏雜誌》執行編輯、東海大學美術系與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曾參加國內外50餘次聯展及14次個展。出版畫冊五種、評論與傳記書四種、散文集一冊。

2林銓~1.GIF 

BACKGROUND:

身為農家子弟的藝術家林銓居,家中三代從祖父、父親,一直到林銓居二十多歲時,都於台北萬里老家持續耕作。20002月林銓居與妻兒移居美國,20028月再回到台北,旅美的兩年間,正值孩子熟悉語言的年齡,林銓居發現,孩子的英文竟然講得比中文好,這時讓他驚覺,孩子對於台灣的記憶似乎愈來愈淡化;對林銓居及其家族而言密不可分的農耕生活,似乎也將與下一代失去連結,於是林銓居在筆記本上寫下了《晴耕雨讀》的構想──希望未來能為孩子種一畝田。

「晴耕雨讀」是古代文人生活型態,晴天揮汗耕種,雨天室內閱讀,這樣看似簡單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卻是很難實現的理想,林銓居在芝加哥寫下《晴耕雨讀》的計畫,一方面為孩子的歸鄉作準備,一方面也不免懷疑,早已熟悉都市生活的自己,真的能夠實踐心中「晴耕雨讀」的生活型態嗎?

《晴耕雨讀》的作品內容,包含了一畝須佔地廣大、日照充足的田,還須位於都市高樓周邊,才足以對比出田原稻禾的自然美好,田中央還要有一間可讀書、作畫的書屋兼工作室。晴天林銓居在田地工作──整地、插秧、收割、曬穀;雨天,就在田邊的工作室中讀書、作畫,這是林銓居所想像的《晴耕雨讀》,透過耕種與閱讀的實踐,「晴耕雨讀」成為具體行為,而稻米自秧苗長成稻穗的成長歷程,則成了地景

 

這位藝術家同時也是這學期阮主任人文講座的講師之一,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聽看看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zuacd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