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的孤獨》就書名來看,我的第一印象是內容大概多多少少與數學有關係吧!應該會是一本很無趣的書,即使他有著華麗的封面卻一點都不怎麼討我的喜

    「質數只能被1跟自己整除,沒有其他的因數。」以前算數學的時候,我總是覺得質數怪可憐的,只有1跟他自己,沒有其他的朋友,就像書名所說的,質數獨的確很孤獨!作者用這個不變理論來比喻一個人,這個觀點我還蠻認同的。因為我認為一個人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份是可以與別人分享的自己;另一部分則是不想或不能與別人分享的自己,而這個部分通常免不了有悲劇的成分在,所以我認為其實每個人就像質數一樣是孤獨的。

 

    馬提亞因為有個問題妹妹米格拉,讓他在小時候遭到同儕的嘲笑與排擠,而當他試圖爭取他人的認同時,使用了錯誤的方法,鑄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他將自己封閉於罪惡感的世界中,覺得自己不值得得到愛,一手推開了父母與艾莉契對他的愛。一開始的他是被世界拒絕於門外,在他惡意的把妹妹弄丟後卻是他拒絕了這個世界,就像他狠心的推開了別人對他的愛。馬提亞認為他與艾莉契是一對「孿生質數」,彼此非常接近,卻又不夠接近到可以真正碰觸到對方。大概是兩個受到創傷的個體,或許為了彌補心中的創痛,各自用著不同的方式傷害自己,直到兩人偶然的相遇,發現對方就如同自己一樣,那種找到知己的感覺將彼此拉近,但是一直存在的疏離卻也讓他們無法真正敞開心胸接納彼此。我覺得馬提亞對艾莉契的愛只是一種朋友之間的愛,而不是愛情〈因為我覺得書中在這方面的描寫不是很詳細,又或者是馬提亞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他在很多事上面讓我感覺他自己也不知道為甚麼這麼做,純粹只是一種直覺,一種慣性而已〉。他很在乎艾莉契這個朋友,因為他是唯一與自己一樣、最了解自己的那個人。而馬提亞會離鄉背井到他鄉教書是因為艾莉契的越界,賭氣而離開的。在他猶豫不決並打電話詢問丹尼爾時,他的內心其實是不想離開的。書中提到馬提亞喜歡讀書的原因是:因為讀書是一件可以獨自進行的事,書本讓你有時間去做選擇,他們永遠不會傷害你,而你也無法傷害它。他說出了我喜歡讀書的原因,當你在閱讀時只有你與書本的交流,不必理會其他的事務,就彷彿是身處於另一個時空一樣,並且在其中你可以挑選你所喜歡的部分。但是他說:你在研究的東西,都是早就死亡、冰冷而且被咀嚼過的。這個我就不認同了,有些東西是正在進行的,並還沒死亡,所以並不是冰冷的。

 

    艾莉契自私而驕傲,對於凌駕於別人之上中滿了快感,並把別人對他的關心當作是過度的干涉而心懷怨恨,以致於她將她人生失敗的錯怪罪在她的父親頭上,和婚姻的失敗是法比歐的錯。她這種嬌生慣養、千錯萬錯不是因為她的關係,這種個性是我無法苟同的,她自己受害於悲劇,卻也製造其他人心中無法抹滅的悲劇。但她深愛馬提亞這點是無庸置疑、不可否認的,在書末說道:她明白一生都只等待這一個人。艾莉契因為沒有勇氣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深怕告白後的不成功,兩人的好友關係徹底毀於一旦。她就這樣白白的浪費掉兩次可以成為情人、夫妻的機會,這是最為讓我惋惜的地方,在馬提亞面前那個有勇氣的艾莉契消失了!如果我是艾莉契,我會放手一搏、試試看,不論結果的好與壞。人生就是要活在當下,每一個瞬間都不容許錯過,當機會來臨時要趕快抓緊,因為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就算結果不盡人意,但至少我試過、嘗試過、努力過,未來我才不會為以前的哪一個當下而後悔、遺憾。

 

    《質數的孤獨》這本書,沒有愛的死去活來的男女主角,只有奇妙、獨特的關係,像是一條隱形的絲,明白對方是那個不可取代的人,永遠在心中佔了一個獨特的位置。在結尾上,作者使用若有似無的手法將焦點模糊,讓我分辨不太清楚何者為事實,何者為角色腦中的情緒,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不把結果說死。相愛不一定要相守,一種互相理解的承諾或許對彼此而言已經足夠,因為我覺得完美一詞並不存在,完美的背後,總是有不完美的存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書中所陳述的故事並不是人生的光明面,作者使用深沉低吟的描寫手法,將整個故事籠罩在憂鬱、孤獨的氣氛之下,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中,隱藏著讓我驚艷的優美詞句,像是在黑暗中閃耀的光點,吸引著我重覆咀嚼。這本書讓我想到吳魯芹的《數字人生》這篇文章所說的:人生已經淪落到僅剩幾個數字,幾個數字就可以道盡人生。在《質數的孤獨》裡,我所感嘆的是每個角色看起來都是孤獨的,各自有各自悲傷的故事,並為了保護自己脆弱不堪一擊的一面,而構築出堅硬、不易攻破的高牆。而再反觀《數字人生》的那句話,我赫然發現數字與人生似乎是必須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複雜而感性的人竟然能用簡單而理性的數字所取代,這更是讓我搖頭感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zuacd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