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裡讀了一點書,其中,從太宰治到吳爾夫,從吳爾夫到波特萊爾,從作者簡介中所陳述的三人,我意外的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些相似之處,像是企圖自殺的經歷或是曾經酗酒、服用毒品等等過著這類放蕩、消極、悲觀的生活,但同時,無疑的他們也創造了許多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

    從書裡我看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尋著生命極致,不論是藉由多麼負面的方式,但我想他們之所以會不謀而合的選擇這種激烈的、負面的方式來追求生命的極致,我想大概是因為和常人一樣走著平平穩穩的道路,只會被埋沒在人群之中,而走不正常的捷徑就是為了顯現自己。

    在《巴黎的憂鬱》一書中,每個分類成短短的幾個篇章,我似懂非懂得讀完了,我想大概是自己淺薄的人生經歷還不足以完全看透它的內容吧,只覺得它們就像謎題,要我一個個去解答。雖然不是很了解,但幸好在這些篇章中,還是讓我找到了和我的想法、經歷比較有共鳴的事情。

四‧取悅於人者

    一個盲目鞠躬、表現禮貌的人,一個盲目奔跑、達成任務的驢子,雖然它們「取悅」的行為看來可笑、令人不屑,但其實他們就像站在我身邊的人們,甚至像我一樣。對我來說,取悅是人的生存法則之一,但不是盲目的,而是帶著誠懇。就像孩子因為想要擁有更多的零用錢,所以討好父母,但絕不是盲目的阿諛奉承,而是要帶著子女對父母的愛,真心的取悅。

八‧狗與香水瓶

    作者以一種反諷的手法,似乎是在嘲諷著庸俗的讀者們。但有些問題需要被釐清,究竟一文不值的作品與曠世鉅作,是誰定義了它們的價值與地位?而怎樣的人們又會在作者眼中被歸類為庸俗?

    許許多多的報章媒體大篇幅的評論著作品(無論是電影、文學、戲劇…),使其受到廣大群眾的矚目,但我認為媒體所賦與作品的頭銜並非真的等同於作品的內涵,真正的價值不是作者說的、不是評論者說的,更不是群眾少數服從多數,而是由自身的感觀給予它評價,所以「庸俗的人」到底是什麼?以這篇「狗與香水瓶」看來,「『你也很像讀者們,絕不要像他們奉獻激怒他們的美妙香水,而是要給他們精選的垃圾』」,作者或許認為那些他視之為糞土的東西卻受到某些人的喜愛令他無法苟同,但我覺得每個人的品味不同,愛好固然不同,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作品「百年孤寂」來說,那一類艱澀難懂卻富含人生哲理的文學作品,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

 

十二‧人群

    沒有快樂過,就不會知道什麼是悲傷;不曾融入人群,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孤獨。

    讀著「人群」,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個參予宴會的詩人,孤獨且沉思的在角落注視著眼前的人群,他們嬉笑、嗔癡,自以為高尚的談論著愛或靈魂等等,所謂的愛或靈魂在他們眼中只是工具,一個為了顯現自己的工具,敏感的詩人看穿了人們的愚昧,而那最深的孤獨便是站在熙來攘往的人群裡卻找不到同伴。

 

十三‧寡婦們

    無論是潔白無罪的或是經過煉獄的老婦,寡婦們所經歷種種的沉重、層層的無情與無奈。衣食無缺、高枕無憂的富人們,垂手可得的財富可能買到了地位、買到了朋友,也能買到快樂,而賤民卻窮困的只能聽那風兒帶來的免費的音樂,窮困的人憂愁的聽著音樂,富人幸福的、無憂的品味著音樂,這個就是這麼的現實,現實的就連快樂都有貧富差距。

 

二十三‧孤獨

    我也曾經嘗試成為孤獨及神秘的愛好者,在長假中拖著行李到距離家裡僅僅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渡過了三天,因為父母自私的愛和自己不夠判逆、不夠勇敢,這已經是極限的距離。我一直覺得和別人說話、分享是群居動物的本能,這項能力讓人們「得到」,但直我到把自己關在一個陌生的空間時,我發現少了這個能力之後,我卻能得到比過去更多,因為我有更多的時間真心、細心的看見自己、了解自己,因為我不用在屈就與負荷他人的言論、想法,只管跟隨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但可惜的是,回到家、回到群居的環境之後,我又迅速的恢復了群居動物的本能,和家人們分享這三天裡發生的事情。我唯一想到能解是我這矛盾的方式,就是把我自己解釋成「群居是專長,孤獨是興趣。」

 

三十五‧窗

    「那個從外面望著一扇開著的窗的人永遠不比望著一扇關著的窗子的人能看見更多的東西。」想像力讓人看見的不僅止於眼前的一切,事實是死的,它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想像是活的,它操之在己、隨心所欲。《窗》讓我想到《小王子》這本書,為甚麼小孩子充滿了想像力?因為它富有赤子之心;為甚麼大人只看的見事實?因為隨著年齡的成長,漸漸消失殆盡的純真與格式化的腦袋,讓他們忘了怎麼想像,所以看見的事物是有限的。

 

四十八‧人間外的任何地方

    「人生是一家醫院,那兒的每個病人都被想換床的慾望所佔有。」這句話完全說透

了不安於現狀的人們,但我想大多數的人們和作者的想法肯定是大相逕庭。

    好像正是作者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試問,心靈一次又一次得沉默,不要那些快樂的國度、不要那些美麗的風景、不要那些魅力的微笑,在文字之間我看到的是對於美好的逃亡。寧可將自己淨浴在黑暗之中,偶爾接收珍貴的黎明,我想是因為相較於黑暗之中的黎明,美麗的風景、微笑和快樂的國度是多麼廉價,與其讓自己沉靜再過度的美好之中,不如身處極地,反而能更抓住短暫、珍貴的日出、黎明。

 

    在《巴黎的憂鬱》這本書裡,我看見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靈魂,猜想波特萊爾是藉由這些篇章,以諷刺或是暗喻等等間接的手法,來表露對許多事情的不滿,除此之外,我在其中幾個篇章裡,也能隱約同樣的方式(暗喻),對他心愛的人真情流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zuacd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