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8 Tue 2011 20:33
天外奇蹟 real版(Kelly)
- Mar 08 Tue 2011 05:57
《蛻變》(chiu)
- Mar 08 Tue 2011 01:56
Hotel Fox客房設計 (番茄)
- Mar 08 Tue 2011 00:52
巴黎的憂鬱 (多冰)
- Mar 08 Tue 2011 00:15
蛻變(琪琪)
「蛻變」一詞對於幼童時期的我大概想到的就是生物課中自然生態的一種形式一種改變,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就會猜想是人生中的一些大轉辨或是突破瓶頸的一種過程,「蛻變」可能是美好,可能是轉變,甚至是醜陋的經歷又或者是痛苦的開始亦是痛苦的結束。
已經多久沒有看世界文學了,愛上翻譯小說的那一刻,我好像已許久沒有接觸像這樣經典又短篇的文章,對於卡夫卡的文章,我更是第一次接觸,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文字雖然都不是太困難,但背後所象徵是很有深度的,讀個一遍兩遍或許還是不能很懂意思,必須了解一些卡夫卡的生活背景,才更能與他的作品間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 Mar 08 Tue 2011 00:15
Aya Takano (番茄)
- Mar 07 Mon 2011 23:56
巴黎的憂鬱(小蘋果)
波特萊爾在世界文壇上被譽為莎士比亞以後最偉大的歐洲詩人。這句話真是令我不敢恭維,開學第一堂課,我就自己爆料我很少看書,這回真是糗大了,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本艱深難懂的書,每一回散文我都得反覆讀好幾遍,卻也很難領悟出個所以然,這真是鮮少讀書自食惡果的災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波特萊爾的書籍,是一本必須一讀再讀用心體會的書籍,辭藻華麗優美,像是詩人作畫般美麗,我看得很開心,覺得很好看,但卻很難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 Mar 07 Mon 2011 22:49
巴黎的憂鬱(琪琪)
第一次與波特萊爾的作品接觸是在肢體美學的表演課上,也藉由此次讓我對波特萊爾的作品《惡之華》中的文章印象深刻,我們利用身體的轉動、變化並且結合肢體美學課中所學的肢體動作,將《惡之華》中的作品詮釋出來,還記的大一的時候,為了想表演動作所以並沒有好好咀嚼波特萊爾詩中的優美和那莫名的孤獨感,說真的我覺得波特萊爾的詩並不是那麼好懂,但將所有的詞句串聯在一起,套上題目就得經由仔細的琢磨一番,才能了解在這中間,波特萊爾想表達的或是我跟他之間的一種關連性,當然在生命中所經歷過的事件,更會讓我跟波特萊爾的作品有不同的想法和連結。
看完波特萊爾的作品,會讓我有種莫名的沉重,雖然有時候我沒有很懂他所要表達的悲哀、痛苦甚至是嘲諷,但總覺得再他故事的背後有一種孤寂的感覺,或許是他的童年遭遇,讓他作品都有淡淡的惆悵感。雖然我並不是很喜歡「悲」所帶給人的感覺,但是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內心,卻真的有一部分是和作者那淡淡的憂傷有所連結的,波特萊爾對於場所的鋪設,就如同在一個攝影棚裡,你一一將所設定的人、事、物,設定好那麼的真實,你可以感受在這其中的氛圍。
- Mar 07 Mon 2011 21:43
蛻變(番茄)
閱讀版本為華成出版,張燕珍譯。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卡夫卡的作品,剛開始閱讀<蛻變>時,以極緩慢的進度,參雜些許生澀痛苦的看著,因為在每小小一頁中,卡夫卡要說的事情似乎都不是字面上那樣看來的簡單直接,有許多部分是我一時之間無法理解的,總得要停個片刻去揣測作者可能要傳達的意思。故事裡面的各個人物的情緒細節,和一丁點的神經質的地方,默默的隨著故事發展轉變,有時候會由於自己的粗心而忽略過去,到了看不懂或難以會意的時候才又翻回前幾頁重看,幫助自己了解故事的脈絡發展。
- Mar 07 Mon 2011 21:32
蛻變(小蘋果)
蛻變是通過一段時期的繭封或是焰煉,涅磐的過程,現在多用於褒義,說蛻變是美好的。卡夫卡筆下的"蛻變"卻給予我們截然不同的觀感。卡夫卡被推崇為存在主義的先驅,在蛻變一文中,他使用巧妙的筆法向讀者們傳達他的理念,全文籠罩在一種既詭異又神祕的氛圍中,令我們捉摸不透,卻也引起我們不斷的反覆思考。
- Mar 07 Mon 2011 19:57
蛻變_元
蛻變,當下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以為會是那種充滿寓意的蛻變式的成長,就有如毛毛蟲般羽化成蝴蝶一樣,或許是對於一些事物有所領悟而有所吸收,結果當我繼續往下翻頁時,竟然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拐彎抹角而不簡單,事實是主角的確蛻變成一隻蟲了,讓我想要一翻在翻下去看究竟是如何蛻變的,心情上是充滿著好奇的,一如往常的靜靜的翻開下一頁,一點也不緊張。
- Mar 07 Mon 2011 17:12
巴黎的憂鬱_龜
或許由於翻譯的年代已有些久遠,除了感受到自文學院出身的譯者對於詞藻的要求之外,仍不免因時代的隔閡致使那些看似歷經了幾經挑選的華美詞藻難以下嚥。
許久以前曾略微拜讀過波特萊爾的惡之華,那時最是印象深刻的一首詩歌是《盲人》。那看似平鋪直述的字句,其中又隱含著許多的諷喻。我當時想他或許總是這樣的,自恃站在一個能夠看清全人類的罪過(然而人們卻不知曉)的高處,嘲諷著他們的盲目麻痺,隨後又因對自己的自知之明而莞爾。波特萊爾的確是用力的嘲笑過了那些人,自己看似不一樣,卻也身處被譏嘲的範疇。
- Mar 07 Mon 2011 15:48
蛻變(亞臻)
「蛻變」是什麼意思?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的咀嚼著《蛻變》的文字,看似平凡的故事中好像隱隱約約的暗示著什麼,但卻我卻遲遲無法體會,直到我發現在導讀的篇章裡寫的第一行重要的文字:「兩種選擇:做你自己或安於現實。後者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因此是怠惰的;前者是一個起點,所以是行動的。」這句話好像給了我一個閱讀方向。
- Mar 07 Mon 2011 13:53
蛻變_龜
那原本應該要是個和平日一無所異的清晨,身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戈勒各爾一如既往準備起床,趕搭上早班的火車去工作。然而正當他自朦朧的夢中醒來,便發現有些事兒不對勁──他發現他的身體是不如以往所熟悉的。戈勒各爾眼見自己的身體變成了一條大毒蟲,最先浮現在腦海的竟然不是:「怎麼會這樣?」、「要怎麼樣才能變回來?」等,和自己切身有關的問題,反而開始擔憂起了:自己變成這個樣子,週遭的人又該怎麼辦才好?
從戈勒各爾的回想中,不難看出他的生活雖然看似充實,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麻木的心卻不如他那滿檔的行程。他努力地工作只為清償家庭債務,並企求家人的生活能夠更上一層樓。戈勒各爾的人生充斥著如何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卻遍尋不着關於他自己的那部份。包括幾年內將債務償還完、送妹妹去音樂學校等,他以為的那些關於自己人生的滿滿計畫,沒有一項是同自身有關係的。為了別人而賣力工作,他將那些額外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者該說是義務?)誤以為是自己的人生。
- Mar 07 Mon 2011 04:29
蛻變(禾)
蛻變是一種成長,他使一個生命好像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全新的體會。但要經過蛻變這階段的變化,必是經過由小至大養分的累積。在小時後許多東西在自己眼前,或許都是好的,難以分辨好惡。認為每件事情都有他所存在的道理與原因。但是隨著時間的歷練,會慢慢的開始懷疑一件事情的是與否,和可能性。慢慢的認清了自己,以及更容易的可以揭發出對方的偽裝。但是蛻變過後,昆蟲的壽命也早就過了那麼一大半。
當戈勒各爾一張開眼,發現了自己的改變。它變成了一隻大毒蟲。他是一名推銷員,他為了工作,整路上的奔波、神經的消耗、旅途的勞苦以及草草草的餐餚,而犧牲掉了許多生活,甚至和人之間也少有深長的交情。他為了幫家裡的人還債,將自己每月的零用錢留下後,便全部交給了家人。除此之外他更有一個心願在暗自心中計劃著,他要將妹妹送進音樂學校以學習小提琴 。但是現在的他躺在床上 ,擔心的不是自己該如何才得以恢復成原貌,而是注視著時間。看著時間擔心著自己已經搭不上五點的火車,以及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時間累到達公司。他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他貢獻了生命為了他的家人。而且好像迷失了自我,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活。他生存的目的好像是為了供另一個生命得以生存。 他鎖在房門裡因行動不便而出不來 ,父親請妹妹叫鎖匠與醫生時,他開心的不是自己得以被拯救,而是他可以讓上司明白自己的不便以至於不被炒魷魚。他自己將成為怎樣的人?好像已經成了一種「義務」而非「權利」在某些社會觀感的壓力下他迫使自己成為了那麼樣子的一個人,放棄了自己 。
- Mar 07 Mon 2011 04:23
巴黎的憂鬱_元
這是我接觸的第一本關於波特萊爾的書籍-巴黎的憂鬱,可能是對於詩篇就一直都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我也沒有接觸過惡之華,簡單來說波特萊爾這個人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跟不可預測的。所以剛開始正要安靜的坐下來閱讀這本書時,我的內心是有點緊張的,就像是要在教授面前準備面試,好怕他們問到關於我回答不出的問題,我也好怕因為我的感受不夠豐富,因為對於這個世界還不夠敏感,對於文字還沒有太多的感觸而無法從他的詩篇裡閱讀出一點什麼而冒了一點冷汗。
- Mar 07 Mon 2011 02:20
蛻變 (郭齡)
卡夫卡應該是我最早接觸到存在主義文學的作家吧,記得在國中還小學六年級的時後,媽媽買了卡夫卡變形記給我,要我好好看這本書,我只問了媽媽這是什麼書?媽媽只回答我是很好看的故事,很值得看,所以我開始認識了卡夫卡。那本變形記在我印象中似乎是小孩版本,封面是吸引人地插畫,文章的用詞也比志文出版的蛻變還活潑得多了,那時候讀完只是純粹覺得是一個奇妙的變形故事,主人翁戈勒各爾好可憐等等小孩子直覺式的想法,當時的讀後感也早就忘的一乾二淨,可見那時根本只是把他當作普通小故事在讀,如今事隔多年了,在這段日子裡我也沒在去翻過變形記,直到這個寒假。
- Mar 06 Sun 2011 17:18
巴黎的憂鬱(禾)
巴黎的憂鬱一開始閱讀,其實我覺的文字很難以咀嚼,並且必須非常投入的才可能得以了解作者想要表達之處。其實自己有一點難以接受這樣子的一本書,有時候光是一小段文字我可能就要重複閱讀個三四遍,才能了解波特萊爾表達之意。但是隨著閱讀篇數的累積,我發現我能在幾句短短文字之內,身處於和波特蘭爾相同的環境以及相同的感受之中。雖然和他的時代背景不同,但經由文字這一把鑰匙,打通了時間這一條道路。有些文章即使經過了多次的閱讀,我真的無法了解他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並且可能自己對文章的印象也不深刻。但是當你的行為與那一段文字微微接觸並產生一點點的共鳴,會突然有那麼一絲的體會。有一些文章閱讀後,會有一種極為認同的感覺。或是從這一篇文章中的氛圍好像偷偷的勾引了一些被隱藏很久或者是忘記的過往。
「壞玻璃匠」一篇,我真的深刻體會。馬可斯可尼費利的「Elsa & Fred」這部劇情,立即回應了這一篇的內容。故事敘說一名剛喪妻的Fred,他還一心的愛著他的太太,所以總是封閉著自己。但是在某個機緣巧合下遇到了一個開朗的Elsa,他們一起經歷了一些有趣的經驗,如吃霸王餐等等。原本Fred認為Elsa的行為過於衝動與魯莽,但是Elsa卻打破了Fred封閉的心靈,並且相愛。但Elsa的身體不好,也知道在過不久自己就要離開人世間。他夢想能擁有「甜蜜的生活」片中女明星安妮塔艾克伯格(Anita Ekberg),在羅馬許願池中芙蓉出水的那一刻永恆…。於是Fred為了幫她圓夢,兩人展開了那一串旅程。除了這一部電影,自己也有一點親身體會。有時候即時在安靜在乖巧的人們身上,至少都會有那麼一次的衝動,即使自己也了解那個做法是錯誤的,即使自己覺得那一件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這是我的經驗,雖然說和波特萊爾所敘述的有一點差別,或不一樣,但是不能否定的他讓我想到了這一件事。在幼稚園的時候,有一次去書局。我忘了看到了什麼,那時候我要求爸媽買給我,但是他們拒絕了。此時心中的血液沸騰,似乎一時的衝上了腦門,失去了判斷思考能力,良心蒸發似的,我起個了念頭,就偷偷的把那一個東西藏到了口袋裡。直到到了家裡被發現而被痛打了一頓。能說是那年紀的我不懂事?我倒認為是衝動的作亂。
- Mar 05 Sat 2011 23:37
猜猜看 我在哪裡??(Kelly)
- Mar 05 Sat 2011 23:29
Amazing Shoe (Kelly)
Incredible shoes created by talented artist and designer Robert Tabor.
- Mar 05 Sat 2011 01:46
巴黎的憂鬱 (983208 郭 齡)
惡之華,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波特萊爾的作品,讀起來讓我很挫敗,因為整個閱讀的感受是我完全沒有體會過的,和讀席幕蓉、余光中等詩人的詩完全不同,可能是因為翻譯作品的關係,咀嚼起來難以完全消化,我一直有點排斥讀翻譯詩集,我認為不管翻譯者再好,總是會有無法翻譯出的地方,每一種語言都有她的精神、她的體態和她獨一無二的美麗,若用另一種語言加以詮釋,無論如何要求接近原著,在從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些細膩的氛圍及感受被無可奈何的去除了,小說散文倒還好,但詩是這麼種精鍊的語言,再流失掉些什麼,不是很令人難過嗎...。但礙於語言障礙,還無法閱讀原文就是,之前有長輩建議可以讀英文譯本,但無奈我的英文程度也沒有這麼好啊......。
從讀巴黎的憂鬱之初,到閱讀結束,還是覺得就是有一道什麼東西隔著,把我隔在波特萊爾的世界邊緣,我透過那層什麼,看到微微的幽光,並且早已蓄勢待發,準備報以我巨大的感受。相較於惡之華,讀起巴黎的憂鬱,挫敗感是少於惡之華很多了,或許是因為文體嗎?我不確定,但那層阻隔的膜,似乎薄了許多。我在想是不是自己太操之過急?急於想要直搗他創作最中心的那個點,想要能夠邊讀邊津津有味的頻頻點頭或提出些什麼疑問,可是卻偏偏越急,越無法讀進,時常目光急著掃過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心思卻還停在剛才無法理解的地方,最後變得兩頭空,既沒有好好讀完一篇文章,也沒有對自己的疑問給個有建設性的出路,這使我將巴黎的憂鬱重讀了兩回,奇妙的是,我並沒有感覺自己更理解它了,但卻不斷不斷有畫面浮現於腦海,儘管他們是蒙太奇式的在我腦袋裡載浮載沉,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卻不可思議的變成一種氛圍,整本書像浸溺其中,每篇文章都是一部小電影,它們沒有聲音,卻緩緩的說著好多好多的小故事,每則故事都是一個生命的篇章,讓我看到了一個詩人在書寫自己,不是用墨水,而是他炙熱滾燙的血。
- Mar 04 Fri 2011 21:53
Escapism by Daniel Widrig, Iris van Herpen and .MGX by Materialise(寄還)
Escapism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London based architect Daniel Widrig and dutch fashion designer Iris van Herpen.
- Mar 04 Fri 2011 19:38
巴黎的憂鬱 (啾chiu)
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